学生 | 教职工 | 学院首页 | 学校首页
您当前所在位置:▶  美院动态 ▶  内容展示
茶具设计交流讲座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3日] [访问量: ]
 


 


茶具设计交流讲座

     
     

近期,在陶美楼和新艺术楼有两场茶具设计艺术讲座。到场的嘉宾有雷杰老师、景涵瓷莊的创始人王景东,梵山堂的创始人晏肖里、本校老师吴礼新老师、汪鹏老师、余耀老师。

 
 

雷杰老师首先在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早期陶器到瓷器的过渡,古代的制陶技术从泥条盘筑进步到轮盘拉坯, 结构简单的横穴窑与竖穴窑已取代了落后的平地起烧,对窑的温度、 气氛的控制已取得了一定经验,当时最高的烧成温度已经到达了1100°C, 已接近陶与瓷的“临界”温度,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他强调了中国瓷器是陶瓷制作工艺三个条件;一是以富含绢云母的瓷石为胎坯原料,二是窑炉的砌筑技术把窑床温度提高到1300度,也就是龙窑的发明与运用,三是草木灰釉的发展。

 

东汉青瓷

最早的饮茶器具出现在汉代,当时 饮茶的器具与酒具、食具共用。1990年浙江上虞出土了一批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的碗、杯、壶、盏等器具,在一个青瓷储茶瓮底座上有“荼”字,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具,所以茶具的出现最迟于始于汉代。

 

随后雷杰老师详细地讲解了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清末民国时期的陶瓷茶具典例,其间也夹杂了老师自身在陶瓷茶具历史中收获的看法与理解。这些经过整合的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自身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的机会。

 
 

在吴礼新老师的引导下,王景东与大家分享他的生产实践心得,他认为在陶瓷设计过程中有许多需要考虑的因素,例如在设计造型时要考虑通过工艺造型能够完成,在满足这一条件下,造型可以打破常规,符合其专有的陶瓷特性,并且设计要包含寓意,赋予作品生命。在陶瓷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做坯成型,上釉时的方式需要灵活且结合运用。在进窑之前,应该事先计算好坯体在窑内的位置,不同的位置或许会有不同的呈色效果,烧窑时控制好坯体的干湿程度与温度的变化。在坯体粘接时需要注意各配件的干湿程度一致,配件尽量不要相互干扰导致变形,接口处抹平后用专门的接头泥。

在讲述理论的时候,他也分享了一些自己的创意,例如“彩云追月”,七种颜色寓意着七彩人生,勺子寓意着流动的云,圆碗寓意着月亮和团圆,比正常碗要高1.8公分则寓意“一碗情深”。

 

晏肖里是梵山堂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十年前陶瓷设计专业毕业的学长。他也是从学生过来的,他更了解现阶段的学生需要了解的信息,他在讲座中把内容归纳成了重要的几点。例如,在当下阶段消费主体的年轻化使得消费需求变的年轻化与多元化,需求更加侧重于感性与自我的修饰,所以在设计时要更加有创造力。根据需求的不同,相应的设计产品要进行详细的分类,例如日用瓷、建筑用瓷与收藏价值的艺术瓷等。在功能设计时,在满足赏心悦目的前提下,完善其实用性。为了增加产品的纵深度,在产品的寓意、产品的平面展示都要花时间去研究。满足这些设计要求,就要开始着手于品牌规划了,打造品牌的前提是保证产品的美观与质量,在宣传与营销渠道要多样化,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打造合适自身的品牌文化,从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

他认为设计是每一个时代的灵魂,是企业的生命,年轻人要利用有优势的、对社会动态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去洞察我们生活中的“点”。


同学感想

这些讲座将我们平常书本上的理论实践与实际的生产结合在一起,指出了理论付诸实践时应该注意的地方,让脑海中的疑惑都得到了印证,同时让我们在以后的实践设计中能够少走很多的弯路。


图:祤苼 CC

文:山楂

编辑:聪明玉

审核:西瓜丸子

 

欢迎邮箱投稿:1021060181@qq.com